导语:公元353年(晋穆帝永和九年)农历三月初三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,在会稽(今浙江绍兴)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风雅的集会,称为“兰亭雅集”。
王羲之等人在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中,进行了一种古代的游春活动,叫做“修禊”。这是一种在水边嬉戏洗濯,以祛除不祥和求福的习俗。
在这次活动中,他们还进行了一种叫做“流觞曲水”的劝酒取乐的方式。就是用漆制的酒杯盛酒,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,杯停在某人面前,某人就引杯饮酒,并且要作诗一首。
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,并为之写了一篇序文,记述了这次集会的情景和感想,这就是《兰亭集序》。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
译文:
永和九年,癸丑年,暮春之初,在会稽山阴的兰亭,举行了修禊活动。
群贤毕至,老少咸集。这里有高大的山峰和险峻的山岭,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;又有清澈的流水和湍急的溪流,在亭子两侧环绕,引为流觞曲水,大家排列而坐。
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盛况,但一杯一咏,也足以畅叙幽情。
那天,天气晴朗,气候清爽,微风和煦。仰望天空,宇宙辽阔无边;俯瞰大地,万物繁盛。于是,人们放眼四望,尽情游览,足以尽情享受视听的愉悦,真是令人愉快。
赏析:
这段文字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的《兰亭集序》的开头部分。记述了王羲之和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,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,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的一次修禊活动。
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,描写细腻生动。
作者首先交代了修禊的时间、地点和参加者,然后写了兰亭周围的自然风光,最后写了修禊活动的盛况。
用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来形容参加者众多,既有老年人,也有年轻人,代表了当时的士人阶层。
用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来描写兰亭的自然风光,突出了兰亭的山清水秀。
用“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”来写修禊活动的形式,体现了修禊活动的雅致和趣味性。
用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来表达了参加者对修禊活动的热情,也体现了修禊活动的精神内涵。
这段是《兰亭集序》的精华所在,它不仅描写了一次修禊活动,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。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。”岂不痛哉!
译文:
人与人相处,一生很快就度过。
有的人喜欢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;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,寄托自己的情怀,不受约束,放纵无羁的生活。
虽然趣味爱好千差万别,静躁不同,但是当他们对面前的境况感到喜悦,一时间高兴和满足,却不知道老之将至。
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,感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,感慨随之而来。
过去感到快乐的事情,转眼成为过去,我们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触,何况是人的寿命随着自然的安排而有长有短,但最终总会完结。
古人说:“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!”这怎不令人悲哀呢?
赏析:
这是《兰亭集序》的第二段,作者在前文写完了对兰亭修禊活动的盛况描写后,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。
作者首先从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”切入,指出人生短暂,人与人相处的时间也非常有限。
接着,用“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来概括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的两种不同追求。
前者是指在室内与朋友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,追求精神上的愉悦;后者是指寄情于物,放纵无羁,追求物质上的满足。
作者认为,虽然人们的趣味爱好各不相同,但只要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,并在其中找到快乐,就能够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。
然而,人生终究是有限的。
当人们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,或者老之将至时,就会产生感慨。作者以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”来表达这种感慨。
最后,作者引用古人的名言“死生亦大矣”,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悲哀。
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,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
译文:
每当我看到古人兴感的原因,都感到如出一辙,每次看到他们的文章,都禁不住叹息悲伤,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。
我明白了,生死都是虚诞,将寿命和夭折等同起来,都是荒谬的。
后世的人看待现在,也和现在的人看待过去一样。这是多么悲哀啊!
所以我列举当时的人,记录他们的所述,虽然时代不同,事情也不同,但他们兴感的原因,其本质是相同的。
后世的人看到这篇文章,也会产生感慨。
赏析:
这是《兰亭集序》的最后一段,作者在前两段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和虚无的悲哀后,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这种悲哀。
作者认为,人生短暂,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因此,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事实,并在有限的人生中尽情享受快乐。
作者还认为,人生虽然短暂,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,并与后世的人产生共鸣。
因此,作者将当时参加兰亭修禊活动的四十一位名士的诗作记录下来,希望后世的人能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。
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,感情真挚,具有很强的哲理性。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,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认识。
这段文字的结尾“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,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,并让后世的人从中得到启发。
总结:《兰亭集序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,是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。
《兰亭集序》记述了王羲之和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,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,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的一次修禊活动。王羲之为他们的诗作写了序文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。
《兰亭集序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
第一段:记述了兰亭修禊活动的盛况。
第二段: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虚无的悲哀。
第三段: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。
《兰亭集序》语言简洁明了,感情真挚,具有很强的哲理性。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,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人生的态度。
《兰亭集序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是书法艺术的瑰宝,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藏。